×

她综艺

十几档她综艺蜂拥而上无爆款,“姐姐”走后出了啥问题?丨行观

zongyixun zongyixun 发表于2021-08-12 16:00:02 浏览47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纵观2021年的暑期综艺战,女性表达似乎成为流量收割的“制胜法宝”。以爱奇艺《爆裂舞台》、腾讯视频《黑怕女孩》、浙江卫视《请吃饭的姐姐》、芒果TV《女儿们的恋爱4》为例,在一众热门“综N代”中,各大平台均以“她综艺”作为杀手锏——黄金时段播出、A级+制作,集结韩红、邓紫棋、吴宣仪、朱茵等S级艺人阵容。“赢女性者赢市场”的风气似乎正在跳脱影视,于综艺领域日渐甚嚣尘上。但,播出效果真的尽如人意吗?

新京报记者盘点了2019年至今16档“她综艺”,并对220名观众进行随机调查。观众对女性题材兴趣盎然,但其对女性真实表达的需求,与综艺只能做到“浅尝辄止”的审美矛盾,似乎令“她综艺”的浪潮正在断崖式急转直下。

在女性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女性话题不断发酵的如今, “她综艺”的热潮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 但“她综艺”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创作者又应当如何做好一档“ 她 综艺”?下一部《乘风破浪的姐姐》又在哪里?新京报记者采访多位综艺领域、评论领域人士以寻找答案。

——调查——

“她综艺”评分大多及格线,“姐姐”盛况难以逾越

在新京报记者盘点的16部“她综艺”中,2020 年《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下文简称《姐姐》)可视为“她综艺”的爆款“里程碑”。豆瓣评分6.8,超过16万人次点评,微博话题阅读量过百亿,宁静、张雨绮、万茜、黄龄、王霏霏等女性艺人一夜间成为独立女性旗帜……《姐姐》不仅重新定义了“她综艺”,也为“女性元素”在综艺市场带来无限的创作可能。紧接着,《我是女演员》《听姐说》《黑怕女孩》《爆裂舞台》等“她综艺”几乎是跟风式纷至沓来。

遗憾的是,《姐姐》之后,近两年再无超越之作。《听见她说》更多偏向于单元剧,镜头表演痕迹重。若以综艺标准来比较,稍显偏颇。而《姐妹俱乐部》(7.2分)、《女人30+》(7分)、《上班啦!妈妈》(7分)等口碑在《姐姐》之上的“她综艺”,仅有约2000人参与评分,与《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16万人关注相距甚远;包括《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在口碑和热度上也断崖式“扑街”。“她综艺”试图创造《姐姐》时“万人空巷”的状况,但对于创作者和观众而言都是一次难跨越的门槛。

观众期待“她综艺”,徒有形式、未直击困境成弊端

资本对于“她综艺”趋之若鹜,观众又是否会为此买单?新京报记者随机调查了 220 位观众,其中五成以上热衷于“她综艺”,期待看到展现女性内容的节目;而一半以上都看过两季《乘风破浪的姐姐》,《妈妈咪呀》《妈妈是超人》《我家那闺女》等节目同样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

在220 名观众中,五成以上更注重“她综艺”是否折射了女性价值观,希望看待女性自强不息、打破自我的尝试。此外,展现女性真实的生活态度、探讨女性生存困境并引发社会话题,也是观众们认为“她综艺”理应承担的功能。而对于当下“她综艺”持续遇冷、口碑走低的趋势,五成以上的观众认为,主要由于一些节目未能展现女性群体的特殊性,“换成男性,一样成立”。不少观众认为,“节目缺乏新意”“未直击女性困境”“把女明星困境等同于普通女性”,也是当下“她综艺”难以突破的通病。

——为何走红——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她综艺”在综艺市场的语境中,可以简单理解为由女性内容主导,以女性作为主角,同时将女性作为目标受众的综艺节目。表现对象从青年女性、职场新人、女儿、女友,到妻子、妈妈、婆婆、奶奶、女性消费者、女性领导者等;内容围绕当下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等话题展开。

“她综艺”首先得益于 性社会地位的日渐提高, 业女性群体越来越壮大,“她综艺”也在这样的浪潮下应运而生。中传博见创始人、综艺节目研究学者吴闻博博士认为,“她综艺”不只是中国综艺节目的特有现象,日本节目较早便关注此领域。比如《嫉妒的女王》,用揭秘的手段改变对女性的误读,树立女性的责任形象和能力。韩国和欧 美则聚焦“ 离婚领域”、女性独立。而随着薪酬不对等、家庭分工失衡、性骚扰等针对女性产生的不公平话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关注焦点,凸显女性独立身份,呼吁性别平等的“她综艺”,自然也会在中国大量出现。“在此类节目中,女性成为主动的观点输出方。”

而文娱行业的女性也是全体女性中的一员。资深评论人豆包(笔名)表示,女艺人在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家庭生活中,同样面临许多考验和变化,甚至有些问题在她们身上,会得到更集中和更明显的体现。“因此她们(在综艺中)用自身经验作为载体来表达一些议题,会有更强烈的效果。”

与女性消费增长息息相关

实际上,“关注女性视角”在早期美妆、美食、婚恋、才艺等国内节目中早已大量存在,例如女性选美、偶像选秀,但 仍是以男性视角“欣赏”、“选拔”、“评判”女性。而在日渐崛起的网红经济、流量明星社会中,舆论也形成了一些对于女性的刻板审美。

如今的“她综艺”无疑颠覆了过往女性在综艺节目中的样态。“‘她综艺’的热播,一定程度上由于其宣称批判了过往男性凝视下的消费性审美观念,展现出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美丽与内在价值。”资深媒体人李楚悦表示。

此外,女性用户在综艺消费上的“战斗力”,如今也已远超男性。根据 2020 年艺恩《女性文娱生活洞察数据》显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女性网民比男性网民更为集中。而在友盟+联合优酷基于全域数据推出的《2020年她趋势报告》数据显示,绝大多数20~40岁的看剧和综艺的女性都有着强烈的消费意愿,且女性综合电商渗透率均超过了90%。在李楚悦看来,“她综艺”受到市场青睐,很大程度上也与当代社会中女性的消费意愿与能力的增长相关。“‘她综艺’通过节目引起共鸣,进而得到更大的关注与流量。”

——爆款难寻——

“她”成了一种包装形式

尽管在宣传层面,不少节目将自己标榜为“她综艺”,彰显女性价值观,但事实上似乎并非如此。例如备受争议的《我是女演员》,虽然邀请的表演嘉宾都是女演员,看似百分之百是以女性为主角的综艺节目,但导师却邀请了刘涛、张晓龙、严屹宽、郑元畅、李治廷,其中绝大部分是男性;同样还邀请到因双男主剧《山河令》而爆红的龚俊、张哲瀚担任飞行嘉宾。该节目总监制程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节目里的教导团与女学员是平视视角,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班主任与女学员共同努力,共同成长。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豆瓣评分2.6,让《我是女演员》成为“最差她综艺”。有网友评价,“这个节目只是全面展示了女性的真实困境——被男性凝视、被规训、被评价。”

对于《我是女演员》的失败,李楚悦认为,绝不是创作者本身不理解“女性视角”,而是“挂羊头卖狗肉”,仍以“男性来评判女性”的视角呈现女性故事。

豆包认为,“她综艺”在创意上非常考验制作方对社会变化、群体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共情能力 。“《我是女演员》想要体现‘女演员’的职业特性和不容易,但强行让一群不资深的‘男导师’装领路人。这三位男导师既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没有能力引导节目走向和控制节奏,反而会让女演员更拘束和不知所措。”在豆包看来,《我是女演员》很明显没有用心思考和共情“新人女演员”的痛点和矛盾,反倒让观众再一次“领略”了演艺圈是“性别地位不平等”的重灾区。

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女性表达

在新京报记者对观众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当下大部分“她综艺”口碑差的原因是无法展现女性群体的特殊性“,换成男性一样成立”,对女性困境也是一笔带过“。现在的节目创作者对女性的理解仍然肤浅偏狭——‘她综艺’并不是只要请女明星、女演员、女歌手,或者各个领域女性代表,就可以制作一档女性节目的。”李楚悦坦言。

以《听姐说》为例。节目邀请到热依扎、王子文、王菊、阚清子、沈梦辰、徐冬冬等一众颇具话题度的女艺人,给她们一个舞台“大胆开麦”。然而,例如张凯丽谈到自己从未厌烦接演“妈妈”角色;沈梦辰讲述与杜海涛被催婚的故事;王子文澄清苦恋六年的传闻,还大方自曝身高……且不提女明星几乎不懂脱口秀的表现,其中女明星的个人化困境,大多也实在难以引起社会女性共鸣——育儿、产后复出、身材凝视等话题只是浅尝辄止,反而上热搜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八卦。

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真正的女性表达,几乎成为“她综艺”的通病。例如,《姐妹们的茶话会》看似是一场输出“她价值”的谈话节目,但其中“你能接受恋人追星吗?”“买盲盒是冲动消费吗?”“你支持快乐教育还是压力教育?”仍是一些老生常谈,且无性别差异化的议题。

近日播出的《爆裂舞台》集结了吴宣仪、周洁琼等一众流量女音乐人。制片人刘薇曾在接受采访时称,这些平均 25 岁左右的女艺人很像生活中的我们,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来看,这个概念在男偶像群体中依然适用,“她”反而更像一种噱头。

在李楚悦看来,国内很早就有“女性视角”的优秀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相对而言,综艺节目容易太多了,“但这也让综艺节目必须从更开阔、更丰富的层面,理解性别议题,才能有资格将自己划入女性节目的类别。”豆包也认为,“她综艺”能够在观众中脱颖而出的很大因素是在于“情感共鸣”和“社会性话题”,而不是仅限于展示“女性嘉宾多”。“像基于《姐姐第一季》的成功,趁热打铁推出的《姐姐第二季》,节目依然是相同的人设组合,聚焦的议题也缺乏新的表达力量。”豆包表示,“她综艺”更需要清醒认知到,能够积极参与到“她话题”讨论的观众群体,绝大部分本身就会对人生、社会有思考和观察,想要“挂羊头卖狗肉”,势必会得到更加严厉的批评和反扑。

题材跟风,节目设定同质化

某一类题材走红之后,批量化跟风的作品,“扑街”的不在少数,或者说无一例外。例如《我家那闺女》热播后,《女儿们的恋爱》《婆婆和妈妈》《女儿们的男朋友》等观察类综艺相继播出。《乘风破浪的姐姐》主打了“姐姐”概念走红后,《姐姐妹妹的武馆》《姐妹们的茶话会》《姐妹俱乐部》《听姐说》等一众“姐”系综艺纷至沓来,但“姐”对于女性的价值定义却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今,“她综艺”又瞄上了音乐题材,近期播出的《黑怕女孩》《爆裂舞台》,都是以女性作为表达与包装的音乐综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视频内容创新研发学者冷凇表示,数量井喷之下,“她综艺”的创作开发也逐渐暴露出问题。其中,题材和内容的同质化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且主要集中在选秀和情感观察类节目。“有些情感类观察类节目不仅嘉宾阵容出现重合,光是节目名字就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在冷凇看来,“她综艺”的创作难度,是要应对新媒体受众,特别是女性观众频繁变化的审美取向和兴趣趋势。豆包则认为,很多节目制作方为了赶浪潮,都没有用心研发新的节目创意,“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们综艺市场一个急需改变的‘坏习惯’。”

——未来发展——

“她综艺”的热潮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当下女性面临的各方压力,无论是亲情、爱情、闺蜜情,还是职场、创业、理财、三胎、抗衰老、健康美容、亲子教育等,都是亟待开发的创作资源。但如何能打破“她综艺”当下的颓势,再涌现出下一档《乘风破浪的姐姐》,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社会时事提供灵感,奥运会女运动员可挖掘

豆包:想要做好“她综艺”,我认为首先要有丰满的人物画像。要么嘉宾足够有个人特色,要么节目组能充分挖掘她的人物特点,否则千篇一律的人设,没有必要重复拿出来消费。其次,要有鲜明的观点,或者足够吸引大范围讨论的议题。

“她综艺”未来会怎么发展,真的不好说。综艺市场还是追着热点的,现在“她综艺”有过几次翻船之后,肯定会对投资决策有所影响。另一方面,演艺圈比较有特色的女艺人都已经出现过了,不确定能否挖掘新的代表人物。但是,社会时事也不断给这个命题贡献新的素材和灵感,比如奥运会中的女运动员。

除了女性自我讨论也应把男性观点纳入

李楚悦:“她综艺”最重要的,是关心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女性议题,展现出不是“女消费者”而是“女性群体”的共同价值观。现在“她综艺”的“她”指 的更多是女性消费者。如果只把有消费意愿与能力的“女消费者”作为节目受众,那么“她综艺”强行把自己标榜为与当代女性产生共鸣的节目,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达成的。

而且,“她综艺”不是女性专属,事实上,只有将男性群体的观点纳入讨论,才能够有效地呈现女性议题的意义。女性是作为男性的对应而存在的,是平等的不同,是有区别的彼此。如果单纯呈现女性或女性议题,往往纳入女性内部的自我呈现与讨论,很难真正走到公共层面。

女性凝视的男性综艺,也是“她综艺”新视角

冷凇:我认为未来“她综艺”的创新可以在分层”、关系与美学上做文章。一是年龄层,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老年女性青春态的独立自主生活就值得关注。二是选择不同的垂直领域,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延伸到更广阔的职业领域,极限运动、文旅文学、小众科研、 遗手作、探险环保、动物保护等。等三是“敬业”,这里所言的敬业,不仅仅是职业,而是女性的角色定位,比如说为人母,为人夫,为人领导。另外,某种程度上说,芒果TV的《披荆斩棘的哥哥》也算是“她综艺”,吸引了不少女性观众。因此“她综艺”的未来,或许并不仅限于只关注女性本身,实际上,励志的、激昂向上的男性题材,也可以是给女性欣赏的“她综艺”。

新京报资深记者 张赫

资深编辑 佟娜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