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综艺

职场类综艺进入“内卷”时代,“打工人”为何也不爱看了?

zongyixun zongyixun 发表于2021-04-29 23:07:11 浏览3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 | 崔百珎

67岁的民族企业家董明珠“投身”入综艺节目,并亲力亲为“带实习生”本应自带话题度。然而,职场类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播至第三期,却仍无太大热度。

与此同时,聚焦金融行业,被观众称之为“翻版”《令人心动的offer》的《闪闪发光的你》,则更像是一众“精英青年”的角逐场。而刚开播的《上班啦!妈妈》则聚焦于一些竞争“创意总监”岗位的宝妈们,在镜头前妆容精致、穿着得体的她们,也大多有着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及个人能力。几部在播职场类综艺,均局限于一定的圈层之中,并无“爆款相”。

从2019年至今,“2.0时代”下的职场类综艺数量正在日益增加,但能够恰好抛出能够引发观众思考的社会话题的综艺节目寥寥,“高、精、尖”式不接地气的综艺节目以及聚焦点过窄的作品,也不能够激发泛众领域的情感共鸣。

在娱乐向综艺内容更具吸引力的环境中,职场类综艺本就受众群体有限。而近几年,在定向聚焦相关行业、有意识地选取“高、精、尖”人才,且添加了观察类综艺常规录制、剪辑手法的情况下,职场类综艺似乎分支出了一个走向“精英化”的圈层模式。

或许,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而言,这样的调整会使其更具特色和看点;然而,凭借真实感赢得泛众共情的节目价值,却得到了显著削减。自然,职场类综艺“破圈”的难度就更上了一级台阶。

从“棚内综艺”到“真人秀”,职场类综艺迎来变化升级

不同于职场类综艺“1.0时代”,求职者带着简历登台面对多公司及负责人“自我推销”的节目形式;如今已迭代至“2.0时代”的职场类综艺,均融合了观察类综艺的优势,将“棚内观察”与“素人真人秀”进行了叠加处理。而今,越来越多的职场综艺结合了真人秀模式,并邀请一些嘉宾进行“棚内观察”,最终,双向结合形成双视角模式——这样的节目模式,已悄然成为了职场类综艺节目的主流模式。那些曾在十年前风靡一时的“噱头”即为收视率的职场类综艺的身影,也早已淡出了观众的视线。

曾经收视率极高但噱头十足的《非你莫属》

回看两年前的《我和我的经纪人》,国内的职场类综艺就已经打开了新模式——聚焦某一行业进行真人秀式观察。彼时,这档将光鲜亮丽却神秘的娱乐圈中的公司展现出来,不失为一大吸引观众的看点。艺人的日常,经纪人及其团队与艺人间的相处模式,以及身处娱乐圈中的艺人经纪公司的运作状态、“行业秘密”,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观众对娱乐行业的“窥私欲”。

相较于聚焦法律行业的《令人心动的offer》1、2,《初入职场的我们》似乎并未将职业视角抬高至“精英行业”,而是分别放在了知名家电企业以及一家影业公司上。一边是知名企业家董明珠亲自挑选并“传帮带”三名实习生,另一边则是知名演员张翰与其公司新入职的三名实习生的互动。

在这两间公司规模和业务范畴都差异化显著的公司里,实习生们的职业发展之路有哪些异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一般人而言是否会有启示意义……确实本应更具现实意义,然而,《初入职场的我们》同大多数职场类综艺一样,并未“破圈”。

江苏卫视在播的综艺《闪闪发光的你》则是一档聚焦金融行业的职场类综艺,它的节目形式、实习生选拔流程、“课题冲关”设置……甚至,是整个节目的风格与剪辑方式、素人实习生的人物设定配比,都与《令人心动的offer》有极高的相似性。在观众视角来看,这两档职场类综艺节目的看点相似性较高——选题都聚焦在“高精尖”人才聚集的行业,素人实习生的配置中除了“牛人”以外,均有“点缀”其中的“资质平平”之人。

《闪闪发光的你》

此外,昨日开播的《上班啦!妈妈》也曾在已公开的节目策划短片中,拟定素人嘉宾将聚焦“时尚行业”再就业。直到节目的正式播出,原打算聚焦于同一行业汇聚素人妈妈重返职场的创意,却并未得以呈现。但节目中所涉及的公司较少、所涉及行业也较为集中,甚至不同的公司所提供的岗位均为“创意总监”岗,总体而言,并无职场类综艺“1.0时代”公司较为分散的特点。

与曾经以“噱头”“奇葩”为看点的“1.0时代”的作品核心受众为电视观众的特点不同,如今的职场类综艺的节目受众多为网络用户。时下的职场类综艺除节目模式已经更迭之外,也更迎合年轻人的需求。

综艺模式“套路”,与人间真实“脱轨”?

真人秀的“真实感”会加强观众与综艺节目中人物共情的情绪,然而,在播和待播的一些职场类综艺则在迭代的同时,也仍有许多待改进的特质。

首先,是节目组取材拍摄的多为“门槛”较高的行业,且参与其中的素人嘉宾大多拥有远优于常人的简历。在《初入职场的我们》中,携简历去张翰所属公司应聘的几位“实习生”的教育经历就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多为知名学府毕业生,且大多有个人擅长的领域及方向。有网友直言:“现在影视娱乐公司宣传方向的实习生,教育背景要求这么高吗?”

在很多人看来,影视娱乐行业从事艺人、影视宣传工作的教育背景并非仅限于名校,但在具体的节目呈现中,“实习生”生源的确各个优秀。那些在求学阶段就是佼佼者的高智商人群,在择业选择到对技术或知识储备有超高要求的“精英行业”之后的故事,在大多数人看来虽然不具备接地气的参考意义,却也足以让人发出一声“世界的参差”的感叹。

其次,是日渐程式化的多档职场类综艺,性格或职业路径相似的人员配置趋于雷同。例如,“小白成长型”的素人角色就在多档综艺节目中出现过。与之相似的还有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非天赋型选手”的进阶。当人物配置、职场发展脉络雷同度过高时,观众也会对此产生“审美疲劳”,而看似落地的人物配置也会引发相关行业从业者的质疑,并非明智之举。

最后,是时下的一些职场类综艺在节目设置之初,就定位了一定的圈层群体,且从群体特质出发,极致化节目定位点和内容看点,提升了话题度但也易“剑走偏锋”。例如,刚刚开播的《上班吧!妈妈》在节目伊始就提到了女性职场的种种困境,给人以较强的压力和焦虑感。然而,在排布了一系列数据之后,登上节目的素人妈妈多为颜值优越、教育良好的现代女性,她们参与这档节目所提供的“看点”是“40天职场成长挑战”。

暂且不论节目组所提供的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就仅凭节目所选取的竞争“创意总监”的妈妈们所展现的现状,究竟能否印证节目最初所提及的“妈妈职场难题”的难题呢?理智而言,能够在工作上胜任“创意总监”这一职位的职场人,其实多为职场发展路途上的佼佼者了,而仅通过这一岗位的应聘者、从业者,且圈定在“妈妈圈”这一人群的设定下,很容易片面化呈现节目观点及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职场类综艺素人选择普遍“颜值高”、后期“网红化”发展比例高、真人秀角逐环节焦虑点较为密集等问题也较为常见。因此,职场类综艺在迭代发展的过程中,或试探职场相关的价值输出,或试图打造垂直于某一社会现状的核心话题,更或是紧随职场发展风口,意欲创造出融合了职场概念与娱乐价值的综艺内容。然而,真正能够打破职场类综艺热度“天花板”的作品寥寥,而少量“出圈”的契机,也多因节目所提供的娱乐价值而收获一定的热度。

在一档档“娱乐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综艺节目播出后,关注相关节目的观众往往会自嘲一句:“看了职场类综艺,很好的理解了‘世界的参差’。”这样的观众反馈恐怕出乎节目组预料。很多职场类综艺想通过节目向更多职场人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并进行一定职场价值的输出,但“教导性意义”往往违背了观众想看节目的初心。

最后,职场类综艺不要“走的太远,忘记了初心”,毕竟观众想看到的还是职场“打工人”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悬浮”的所谓职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