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节目,总爱跟时代死磕。
我们越快,它越沉稳。
我们越轻浮,它越厚重。
可能今天厂长不提,它播完了也不会有人知道。
跟看完忍不住安利的好片好剧一样,这档好综艺,厂长也想替它留住你们。
因为它值得。
它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
总台一出手,第一集豆瓣评分就直接飙升到了9·4。
讲真,大众审美现在逐渐提高了,作品好不好,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
但这部综艺的出现,它的成功不在于评分有多高,而是给大众传达的一种信念。
那就是文化自信!
说实话,在大家纷纷拿起手机,IPad,游戏机的时代,想要大家重新打开书本,激活文字,感受经典文化。
这不是一件易事。
但央视还是在尽力做,事实证明它也做到了。
毕竟有有网友说到,看了第一期节目以后能让我这个九零后想去翻翻尚书。让年轻人燃起兴趣,大概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目的吧。
是的,节目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打开书本,激活文字,感受经典文化。
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
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感受到经典文化带来的魅力。
它将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法,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手段,完成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的电影级呈现。
可以说是,用 360 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将每一部经典,都被精心改编成电影级别的话剧。
请来的全都是实力派演员,倪大红,吴樾 ······
国产综艺终于告别了流量明星,拥抱演技绝佳的老戏骨,光是这点就值得鼓掌。
无论对喜欢名著,还是喜欢戏剧和综艺的观众来说,都是一场文化盛宴。
该节目的用心,我们从细节就可以感受得到,不仅事先准备剧本研讨会。
就连服装细节也是做的十分精致。
既然是文化节目,那点评嘉宾的水平就十分关键。
《典藏里的中国》请来的是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三位专家学者。
他们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分析和品读,
让经典跳出了时代,变得让年轻人易于理解,从而引发出当代读者和观众的深刻共鸣。
比如第一期节目《尚书》,主创团队前后就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酝酿,打磨。
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版本。
在该版本中,我们所熟悉的撒贝宁不再担任主持人的身份,而是作为“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倪大红所饰演的“护书人”伏生。
展开跨时空的对话。
在该片中,倪大红把伏生给演活了,用网友的话来说,他连眼袋都在演戏。
这不是他第一次演花甲老人了,早在2006年豆瓣9.7的《大明王朝:1566》中。
当年46岁的倪大红出演80岁的严嵩,就把一个逢迎圣意,大奸似忠的严阁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如今再次饰演古稀老人,倪大红不同于盛气凌人的严嵩,他把伏生对书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感情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每一个动作都极其缓慢而有力。
伏生视《书》如命,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
乱世之中《书》未能保全,伏生自责呜咽,当他说出这一句的时候: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他强大的舞台感染力,直接让撒贝宁泪流满面。
“在舞台上和倪大红老师对上戏的那一刻,仿佛真的是穿越千年。伏生对于《尚书》的崇敬之情,让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夺眶而出了。”
是的,这就是戏剧的感染力与文化相碰撞的共情之处。
有人说,《典藏里的中国》为什么选《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
那是因为《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
用它来作为开篇,启发大家对经典文化的崇尚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这类节目,无论评分再高,安利得再精彩。
真正去看的人,肯定寥寥。
甚至可以说,他们总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节目没有任何噱头。
撒贝宁的开场词,是一段普通到有点过时的话: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
这里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时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一起品读《典籍里的中国》。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一起品读《典籍里的中国》。
节目的内容是“文字”。
一种我们每天都接触,但鲜有人重视的载体。
它藏在铺尘的史籍,书刊,报纸,杂志,信件里,幕后的人绞尽脑汁试图把古老的文字重新焕发魅力。
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听起来都很“闷”,看起来很“枯燥”。
但如果没有这类致力于文化传播的节目呢?
我们的身边,会剩下什么——
硬煽情,事后捉对吐槽、粉丝打乱战的“重聚”;
以丑为荣,以不专业为趣味的偶像营。
不尊重人,只满足明星人设输出的真人秀。
把综艺的价值理解为热度,嘉宾理解为被摆弄的工具,形式被扭曲成虚假的“表演”。
且,我们逐渐习惯了这样的荒诞。
真的甘心吗?
我们仿佛活在一个真实的楚门世界,而《典藏里的中国》就是在低声告诉你——
那里有扇门。
你,要打开吗?